2024年6月,四川省民政厅、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了《四川省社区慈善发展指引(试行)》,为更好地推进社区慈善发展,成都理工大学社区研究中心、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结合实践研究,定期采用问答形式,结合典型案例,对其中重要内容等进行交流学习,期望能助力全省社区慈善发展。
欢迎各地交流社区慈善创新实践,我们将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推送。
问题十一:社区慈善运行机构有哪些?
答:社区慈善运行机构包括本地慈善组织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、社区社会组织等。社区慈善参与力量包括辖区单位(企业)、个体工商户、社区群众、社区社会组织、其他组织。社区慈善运行机构发挥着资源的链接与整合、需求评估与精准帮扶、服务提供与项目实施、社区教育与宣传推广、社区融合与社会和谐、合作与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。
典型案例
遂宁市船山区介福路街道燕山社区发展慈善实践创新
一发展社区慈善背景
船山区介福路街道燕山社区是典型“村转居”社区,以燕山小区为代表。该小区由东西区共12条自建房街巷组成,面积0.2平方公里,占整个社区面积的1/2,小区内有燕山小学。常住居民643户1669人,其中“一老一小”占三分之一。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服务供给不足,居民融入社区事务难、小区安全管理难、社区高质量发展难的困境,在人居环境改善、儿童文化服务、居民自治互助的需求迫切。
二发展社区慈善做法
针对小区困境,燕山社区以满足人居环境的改善需求、社区儿童的文化需求、友邻互助的情感需求为牵引,通过平台化整体联动、项目化服务载体、实体化慈善经济,形成“党建针对小区困境,燕山社区以满足人居环境的改善需求、社区儿童的文化需求、友邻互助的情感需求为牵引,通过平台化整体联动、项目化服务载体、实体化慈善经济,形成“党建+基金”赋能“自治+社团”的2+2模式,让燕山小区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。
1. 平台化整体联动,把小区扶起来。
一是由介福路街道党工委争取13个党政部门和群团认领燕园十二巷,发动民生行业为小区捐赠未保、医疗、教育、文旅等21项优势服务,形成了“燕情”慈善社工巷、“燕寻”红领先锋巷等12个共建平台。
二是居民通过船山“掌上慈善汇”线上平台和线下募捐相结合方式,捐赠燕山社区慈善基金7万余元,参与小区更新围合项目,促进社区盘活200平米闲置仓库打造邻里中心,建立了遂心愿慈善驿站,为燕山小区注入了慈善社工力量。
三是社区党委完善小区支部、自管委组织框架,依托微网格平台,建立“平战结合”动员机制,成立燕山小区自管委、燕邻志愿服务队等,激发了内生力量。
遂心愿慈善驿站
2. 项目化服务载体,让群众益起来。
一是社区基金支持2个微项目,实施“走进燕园”项目推动30位居民将自娱型组织转型成立燕邻志愿队,开展达人秀、邻里会等让居民走出家门、友邻互助。志愿队长期关照1名高龄寡居老人,排解了其对去世后智障女儿生活的担忧。实施基金残疾救助项目,紧急救治了1名残疾困难居民。
二是争取公益创投大赛支持,实施慈善列车·燕山站项目,联动燕山小学、高校专业志愿者,为村转居小区注入青春活力,培育溢彩童心少年团。由亲子家庭共创“慈善书签”一元捐,助力社区基金增长,让慈善的种子在小区361个亲子家庭中播种发芽。
三是争取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、深圳爱阅基金会支持,依托慈善驿站燕山义仓实施“阅芽计划”燕山项目,丰富了儿童服务供给,落地2个月即吸引60个亲子家庭借阅和参加社区志愿服务,扩大了燕山义仓知晓度,促进书籍捐赠量增加163册。
支持大学生社工站开展志愿服务
3. 实体化慈善经济,助社区强起来。
一是创办义坊。发掘非遗传承人李金红,开办艺所美学馆,低偿培养青少年志愿者,创造了以“爱芽·景泰蓝”为代表的慈善文创产品,助力社区基金成长近2000元,让17名困境、留守儿童得到免费培训机会。
二是建立义厨。盘活小区公共走廊,试点引进船山小吃“骨汤抄手”便民慈善服务,惠及小区643户居民和来往游客,以消费捐促进基金成长近千元,为困难老人筹办爱心厨房。
三是开展义集。与老池镇书院村结对,链接“渝遂绵”优质蔬菜船山基地,由村民集体经济组织将“慈善菜”直达社区,由燕邻志愿队举办邻里义集,方便老人凝聚群众,收益一半补贴志愿者,一半捐社区基金。通过多渠道募捐,基金体量达8.0709万元,助社区强起来,支撑了服务的持续性。
慈善菜”直达社区
三创新探索阶段成效
一是形成多元慈善格局,实现了人居环境蝶变。通过党建引领,13个党政部门、群团发动社会力量捐助21项民生服务,居民捐7万元慈善基金共建新燕园,形成多元参与的燕园十二巷“大慈善”格局,激发了村转居小区居民的责任感,改变了政府“独角戏”局面,共同发力让小区情景美好、管理有序,实现了人居环境蝶变。如今,燕园十二巷已成为区域性的幸福地标。
二是带动居民主体参与,实现了邻里关系蝶变。依托社区慈善基金、公益创投、深圳爱阅基金会支持的5个项目,带动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增加3支,促进居民走出家门,参与服务逾1000人次,激发了社区活力。以居民主体的邻里义集开辟城乡结对互助实验田,拓宽了乡村振兴参与慈善治理渠道。以邻里融合服务,促进形成了30:1的友邻结对互助,书写了“92岁的守候”温情故事,实现了邻里关系蝶变。
邻里融合服务
三是趟出慈善经济路径,实现了发展能力蝶变。通过发展“艺所美学馆”慈善经济,让社区找到了突围治理困境的新载体,促进社区慈善基金成长,让17名特殊儿童长期获得了更公平的成长机会。“爱芽·景泰蓝”让非遗走近了家门口,让慈善走进了日常,如今,“艺所美学馆”已成为燕园特有的文化气质,促进了社区发展能力蝶变,整体受益居民和游客1.6万人次。
四启示经验
一是因地制宜,取得大慈善先机。区政府将项目作为省级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试点的重要实践推动,由组织部引领、民政局业务牵头,规划了燕寻·红领先锋巷、燕然·平安集结巷、燕情·慈善社工巷、燕音·时代文明巷、燕康·生命方舟巷、燕翎·书香亲子巷、燕归·退伍创业巷、燕行·生态文旅巷、燕栖·融合团结巷、燕约·校社共建巷、燕歌·青春强国巷、燕家·企业惠民巷。“燕园十二巷”民生服务集群模式,改善了部门惯性在社区中心挂牌等群众上门,服务难沉到最后一米的被动局面,进一步缩小了政府和老百姓的距离,形成了资源互通共享,为长效推动“慈善+”“+慈善”的大慈善格局取得了先机。
二是文化再塑造,慈善美学助重生。通过发掘非遗文化传承人李金红,创办艺所美学馆,对景泰蓝文化进行慈善重塑,让一座废旧仓库涅槃重生,提振着村转居小区独有的文化气质,变成了一个片区美好和温情的象征。通过慈善实体经济促进社区强起来,启发燕山社区又发掘到另一处临街的废弃空间,筹备爱心食堂,为其他纠结彷徨在“没有企业在地、没有企业愿捐、没有资源可用”的社区提供了鲜活样本。以实践验证,盘活金边银角、善用文化载体,是推动慈善可感、可视、可及的重要路径,不仅对老旧社区多的城市具有理念可复制、做法可参考、效能可持续的现实意义,对其他城市同样有可借鉴价值。
(案例来源:遂宁市船山区)
[户名]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
4402233009024905168
[开户行]工商银行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
[户名]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
118555188057
[开户行]中国银行成都猛追湾支行
[户名]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
8111001013100214149
[开户行]中信银行成都青羊支行